净利骤降66%,现金流激增近五倍,暗藏何种变局?中再资环2024年报解读
EDITOR
编者按
中再资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资环”)中再资环最新年报出炉,一冷一热两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净利润暴跌66.05%,而经营现金流却飙升近五倍。利润下滑与现金激增的强烈反差,透露出公司运营逻辑的深刻变化。这背后,是阶段性困局,还是酝酿中的战略转机?政策变动、行业洗牌与公司应变路径。
李 编 博士
2024年,对于中再资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再资环”)而言,是“压力与变革并存”的一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66.05%,仅为2,247万元,但同期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却飙升至3.4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48.80%。这种业绩与现金流的强烈背离,在A股市场中颇为罕见。

— 1 —
根据年报披露,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0.24亿元,同比增长8.75%。然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骤降至2,247万元,同比下滑66.05%;扣非净利润则同比暴跌80.21%,仅为1,116万元。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废电处理补贴政策的重大调整。自2024年1月1日起,原有的处理基金补贴机制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机制,回款周期拉长、标准不一,导致企业账面可确认的补贴收入大幅减少。年报显示,公司核算的废电处理专项资金较去年减少约1.08亿元。这直接打击了利润端表现,也对公司现金流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金流暴涨448.80%,资金调配更趋灵活
尽管净利润下滑严重,但中再资环的现金流表现却令人瞩目。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49亿元,同比暴增448.80%。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显著增加:一方面是废电拆解量同比增长19.6%,达2,590万台(套),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则是下游终端客户结构优化,回款能力增强。 销售模式优化:公司推广长单销售和终端直供,在竞价平台之外提供稳定、灵活的出货路径。
此外,公司完成定向增发,募集资金8.82亿元,为后续扩产、技改、并购等提供充沛资金支持。

费用结构变动显著:销售降、管理升、研发猛增
年报数据显示,销售费用大幅下降59.34%,至1,720万元,体现出公司在市场渠道拓展和费用控制上的成果。
相对地,管理费用上升至1.49亿元,同比增长15.76%,主要由人工成本提升所致。而最值得关注的是研发费用达2,012万元,同比增长346.61%,显示出公司正积极推进核心拆解技术升级及碳足迹研究认证。
公司在年内推动6家拆解工厂设备升级,并对5家工厂完成资质结构调整。其废电年资质处理总量也由3,188万台(套)提升至3,578万台(套),为未来业务放量奠定基础。
政策驱动行业洗牌,公司迎难而上
“政策”是中再资环2024年面对的最大“变量”。随着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政策退出,行业正式进入“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时代。
中央财政设立的75亿元专项资金中,公司11家拆解厂合计获得额度16.85亿元,占全国总额的22.47%,行业地位不容小觑。
但同时,申报标准提升:2025年起,西部企业需年处理60万台以上废电,东中部则要求80万台。未来小作坊式处理企业将被淘汰,龙头企业如中再资环则具备规模与合规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风险与挑战并存:政策调整与成本控制仍为焦点
尽管政策倾斜利好头部企业,但新的补贴机制带来的不确定性仍是一大挑战。例如“以奖代补”的返款周期、金额及可控性皆不同于旧机制。此外,拆解业务本身对现金流依赖较高,一旦补贴发放延迟,企业资金周转将受压。同时,回收端价格波动、原材料成本高企也加剧了盈利能力的不稳定。
未来,公司若能通过强化终端客户直供、推进深加工(如铝铜再生)以及布局“土壤修复”等环保新业务,将更好应对这些不确定性。
隐忧与希望并存,2025是关键转折点
中再资环在2024年遭遇净利重挫,却展现出强大的现金调配与网络建设能力。政策转轨虽带来阵痛,但同时也为龙头企业带来整合行业的历史性机遇。在补贴机制尚未稳定前,公司需提升自身“造血”能力,通过降本增效、拓展下游、加强研发等方式固本培元。
2025年,或将是决定资源循环行业未来五年格局的关键转折点。
(资料来源:中再资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2024 年年度报告)

日版/周报/月刊,即刻订阅
✅ 周报:周日/周一发布,梳理一周大事,洞察趋势
2025年1月刊
2025年2月刊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废塑料新观察
推荐文章
-
杜欢政个人简介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特聘教授 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CPRRA)会长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 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浙江)院长 ChinaReplas报告主题用大视野、大思维、大战略,重新透视中国塑料回收和再生行业 报告精选杜欢政会长指出,中国塑料回收行业正处于 “世代转换” 期,需以 “大视野、大思维、大战略” 重塑发展路径。 中国塑料回收与再生行业正面临深刻的“世代转换”,旧有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要求,内外压力交织。内部挑战包括低回收率(仅20%左右)、技术瓶颈和高值化再生需求迫切;外部则受到国际政策(如欧盟包装新规、碳关税CBAM)、国内“双碳”目标、循环经济五年5万亿产值目标、ESG与绿色供应链等多重驱动。 必须跳出传统“末端治理”思维,以大视野、大思维、大战略重新审视行业。大视野要求将塑料回收纳入国家双碳战略、资源安全与产业竞争力框架;大思维强调从“回收环节”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价值链...
-
在可持续发展议程快速推进的当下,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环境难题。据联合国环境署数据,每年有超过3亿吨塑料废弃物产生,而其中80%以上未被回收,最终进入自然环境、焚烧或填埋系统。与此同时,对可持续塑料解决方案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对再生塑料的需求将超过供应2500万至3500万吨,对新兴塑料回收模式形成巨大拉动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海湾国家(GCC)正积极布局循环经济,力图以化学回收为突破口,将原本被视为“负担”的塑料废弃物,转化为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原料和经济增长点。这一战略不仅契合本地区经济多元化的国家愿景,更有望使海湾地区成为“连接东西的循环经济桥梁”。 — 1 —战略地位与产业基础:海湾国家化学回收的天然优势1. 世界级石化能力:延伸价值链的最佳场景 海湾国家,尤其是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长期以来构建了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基础的强大石化工业体系。根据GPCA数据,塑料及相关化工行业在部分GCC国家的GDP占比可达6%以上,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这一工业基础为化学回收提供了天然“嫁接”...
-
2025年8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利用贸易遏制塑料污染》(Mobilising trade to curb plastic pollution)报告,指出贸易在终结塑料污染中起到关键作用。塑料在推动全球各行业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环境、经济和社会成本却在不断攀升。如今,塑料污染已演变为一场系统性、跨国界的危机,其对废弃物管理能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尤为突出。— 1 —塑料贸易与污染现状2023年,全球塑料产量达到4.36亿吨,贸易额超过1.1万亿美元,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5%,超78%的塑料制品参与国际贸易,贸易量达3.23亿吨。塑料虽有力驱动全球各行业增长,却让地球环境和生态付出沉重代价。人类迄今生产的塑料中有75%沦为废弃物,最终大多流入海洋和生态系统,造成超1.5万亿美元环境社会成本。塑料污染导致每年至少1400种野生动物受负面影响。全球98%的塑料来源于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且塑料废弃物常跨境流动。报告强调,这类污染正威胁粮食安全与人类健康,对应对能力薄弱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沿海地区造成的冲击尤为严峻。Ocean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