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平衡规则下的欧洲化学回收:机遇与争议

2025年7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次性塑料指令》(SUPD)的实施决定草案,明确了“质量平衡法”作为回收成分核算的标准,并采用“燃料豁免”模型。该规则在8月19日完成公众咨询,预计将于2025年秋季正式通过。(欧盟拟推新规:PET瓶化学回收含量计算将采用质量平衡法)
欧盟质量平衡规则的提出与定位
该规则并非仅针对单一品类,欧盟明确其定位 —— 将成为未来包装、汽车、纺织等多行业回收成分核算的 “范本”,旨在为投资者、技术提供商及品牌方提供长期期待的政策信号,推动欧盟成为全球回收内容规则的标杆。
此次规则草案的核心是 “燃料豁免” 核算模式:在计算回收成分占比时,所有被加工为燃料的产出物或工艺损耗均不得计入回收内容目标;即便对于可同时作为燃料与非燃料产品的 “双用途产出物”,企业也需提供 “材料仍处于回收路径” 的可验证证据,否则无法获得回收额度认定。
值得注意的是,质量平衡核算并非化学回收专属,其在机械回收及多个行业中均有广泛应用。根据定义,在质量平衡核算体系中,经认证的可再生或回收材料会在整个生产周期内投入生产,但这些材料未必会在每件终端产品中均匀分布。例如,某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整体使用的回收材料占比可能为 30%,但生产出的单个包装产品,可能含有 100% 的回收材料,下一个产品则可能完全使用 100% 的原生材料,也可能是两种材料在这两个极端比例之间的任意组合。通过这种核算方法,市场参与者能够对外声明其产品中使用了特定比例的回收或可再生材料,而无需逐一证明每件生产出的产品都符合该比例要求。
缓解不确定性,推动投资重启预期
质量平衡核算的明确化,对以热解油为核心的化学回收技术尤为关键。热解油作为石脑油的替代品,主要用于裂解装置生产塑料原料,其应用场景高度依赖“回收成分是否被认可”的监管定义。此前,由于规则不明确,2024年至2025年欧洲化工行业对热解油的采购兴趣虽维持在一定水平,但已较2023年第四季度的峰值有所回落,新项目融资也面临阻碍。
从行业基础来看,热解技术被视为全球产能最大的化学回收技术。据 ICIS 回收供应追踪数据显示,欧洲当前塑料衍生热解油的已安装输入产能约为 15 万吨 / 年,另有超过 30 万吨 / 年的产能处于建设或调试阶段。市场参与者预计,未来 12-24 个月内,塑料衍生热解油的需求将逐步增长,2027-2028 年起供需将加速扩张,以应对 2030 年的自愿性及监管性回收目标。
仍存在的监管不确定性,制约投资
尽管质量平衡核算政策取得进展,但欧洲化学回收产业仍面临多重立法层面的疑问,这些不确定性持续影响市场需求与投资决策:
《废弃物框架指令》(Directive 2008/98/EC)的定义模糊:该指令是欧盟多数回收立法的基础,但对“废弃物”和“回收”的界定仍不清晰,导致企业难以判断特定原料或工艺是否符合回收标准。
《报废车辆法规》(ELV)的目标适配性:化学回收能否纳入ELV的回收目标,以及ELVR最终设定的目标值具体为多少,尚未明确。
《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法规》(PPWR)的回收认定:化学回收产物是否可计入PPWR规定的包装回收目标,仍是行业关注的核心争议点。
2023年至2025年,欧洲多个热解油工厂的启动计划遭遇延迟,主要原因包括:
难以获取符合质量标准的废弃物原料;
原料属性的波动性导致生产管理难度加大;
环境许可审批流程延迟;
工艺优化所需的调试周期长于预期;
宏观经济疲软导致融资困难、成本结构变动。
这一延迟对上游企业造成直接冲击:近年来,许多废弃物管理企业为服务快速增长的热解油市场,新增了产能,但热解油工厂投产滞后导致“原料供给过剩”,进而引发企业投资缩减、部分生产线闲置。行业担忧,若未来热解油产能加速释放,“高质量原料获取难”可能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的核心瓶颈。
化学回收与机械回收的协同
行业逐渐摒弃 “化学回收与机械回收竞争” 的认知,转向 “互补协作”。例如,荷兰、意大利的分拣设施已开始 “分流向供应”:将易回收的刚性塑料(如 PET 瓶片)送往机械回收厂,将难回收的多层薄膜、混合塑料送往化学回收厂,最大化废物利用效率。
BlueAlp 在意大利的项目是典型案例:该公司将在 Pettoranello del Molise 建设一座 2 万吨 / 年的热解工厂,毗邻现有机械回收设施,两者共享原料分拣、运输网络,既降低成本,又实现 “机械回收无法处理的废物全部导入化学回收”,废物利用率提升至 90% 以上。
新规则下的机遇与挑战
欧盟质量平衡政策不仅影响本土产业,更将重塑全球再生聚合物贸易格局,核心焦点集中在“进口材料的规则适配”与“公平竞争”,尤其是再生 PET。
当前 SUPD 实施决定仅将 “欧盟市场投放的消费后塑料废弃物制成的 R-PET” 计入饮料瓶 25% 回收目标,但与 PPWR 对齐的新草案拟将范围扩展至 “第三国市场投放的消费后塑料废弃物”。这一调整可能重塑全球再生聚合物贸易,为欧盟进口再生材料打开空间,缓解本地供应紧张,但也引发 “公平竞争” 争议 —— 欧盟回收企业需遵守严格的环境、劳工及能源成本标准,而进口材料可能无需承担同等负担。

信息咨询,老朋友请联系工作人员,新朋友请扫码,电话:18901309935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废塑料新观察
推荐文章
-
随 杰个人简介卓创资讯 再生塑料分析师 随杰 ChinaReplas报告主题价值链重构再生塑料行业发展的危与机 报告精选当前再生塑料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政策驱动、供需重构与技术迭代共同塑造行业 “危” 与 “机”,整体呈现 “政策强引导、环保成核心、供需存矛盾、龙头迎机遇” 的格局。 政策层面,国内外形成协同推动态势。国内以 “双碳” 目标为核心,《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从回收、加工、应用全链条发力,推动行业从 “廉价资源获取” 转向 “社会责任承担”;欧盟通过 ELV 提案、碳边境关税,美国依托清洁能源计划,日本聚焦绿色投资,全球政策强化再生塑料环保属性。技术上,废塑料回收呈现 “物理 + 化学” 双路径,物理回收成本低但依赖高纯度原料,化学回收(如裂解已实现工业化)能处理复杂废料并实现高附加值利用,成为技术突破重点。 供需结构方面,全球产量持续增长(2024 年达 7133.05 万吨,近五年平均增速 7.42%),主要集中于亚洲、欧美,东南亚等区域供应收缩;但 2025 年行业面临 “量增价弱” ...
-
扫描上方二维码,提交建议奥地利材料制造商Borealis AG 正在扩大其再生聚丙烯(rPP)产能,以适应公司所称的“全球工业周期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聚烯烃执行副总裁克雷格·阿诺德 (Craig Arnold) 表示,北欧化工将继续专注于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商品生产 — 1 —技术升级:从rLDPE到高端rPP该项目由Borealis集团旗下的 保加利亚Integra Plastics AD 工厂实施,工厂正从生产再生低密度聚乙烯(rLDPE)转型为高品质的再生聚丙烯生产基地。核心设备采用Borealis自主研发的 Borcycle M机械回收技术,该技术可将消费后聚烯烃废料“升值”再造为高性能复合材料,既能满足高要求应用场景,又能显著降低碳足迹。 升级完成后,该基地的产能将超过目前 每年2万吨(约4400万磅) 的水平。Borealis方面表示,此举将帮助客户更好地应对即将生效的欧洲法规,包括 《包装及包装废弃物条例》(PPWR) 和 《报废车辆指令》(ELV Directive)。 — 2 —市场变局:从供需到自给自足Borealis聚烯烃执行副总裁 Craig Arnold 在...
-
扫描上方二维码,提交建议10月11日,工信部引发《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25〕399号),面向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领域实际需求,聚焦高盐废水处理回用、干式烟气净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识别监测等难点问题,共设立28项任务榜单。根据《通知》,28项任务榜单涵盖“重点整机、成套装备”以及“关键部件、材料药剂、控制装置”两大类。任务实施期为2年,入围揭榜单位按照要求开展集中技术攻关工作,并进行应用验证。塑料回收再生行业涉及的任务榜单有两项,分别为:废旧纺织品回收循环再利用成套技术与装备;连续式低值废塑料热解装备。据悉,工信部将发布优秀成功应用案例,并统筹利用各类资源对揭榜入围、优胜单位予以支持。鼓励各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资源配套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1 —推荐要求(一)被推荐单位应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可组成联合体申报。被推荐单位最多同时参与2项任务申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