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双易”与DfR的本质区别
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Design for Recycling, DfR)作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标准与实践路径。然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专业研究人员稀缺,部分探索甚至陷入误区。
个体陷入误区,仅仅是个体成长过程,但是作为标准编制的专业机构,拿自己错误的认知去影响行业,尤其是给中国刚刚还在发展期初的DfR体系,造成混乱和混淆,这个就不对了,这是本文发布的初衷。
以下从13个可回收再生设计关键维度对比双易与APR、RecyClass、CPRRA-DfR的差异,系统分析其内在技术缺陷与认知错误:

注:该领域过于细分,加上有意无意的混淆和模糊,非长期研究DfR的研究者很难发现其内在缺陷和错误。
由以上技术细节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3个被忽视的事实:
宣称“国际对标”,实为自我否定
双易设计在宣传中存在显著的前后矛盾。早期强调“中国原创”,近期则转向“与国际接轨”,但其技术路径与国际主流标准完全不兼容。
● 技术路径背离国际共识
双易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引入行业再生能力、收集、运输、感官等非设计要素,而APR、RecyClass等国际体系严格聚焦于产品设计本身(如材料选择、标签设计、附件处理等)。这种差异导致双易标准与国际体系“完全不兼容”。
● “对标APR”实为自我否定
双易公开宣称“与APR对标”,实则承认其技术体系需全面重建。中国行业机构推动APR中文版的发布,已表明对国际通行标准的认可。目前,中国唯一与APR同源的技术体系是CPRRA-DfR。双易宣称即“国际对标”行为、又否定”可回收性“概念,恰恰暴露其认知的缺陷和技术逻辑的方向性错误。
概念混淆、长期误导:类DfR而非真DfR
双易设计本质上是一种“类DfR”概念,其定义和技术路径与APR、RecyClass、CPRRA-DfR均不一致,却长期以“中国特色DfR”之名进行宣传,长期误导,导致企业认知混乱。
● 脱离设计本质,实为评价通则
双易缺乏具体的设计要素指导,更多依赖主观打分和模糊指标,无法为包装设计师提供实操指南。其本质是“评价通则”而非“设计指南”,难以真正推动可回收再生设计实践。
● 误导企业,阻碍行业进步
该体系模糊了上下游责任,评价指标的错误选择,会将设计缺陷归咎于外部因素,例如:回收行业技术不成熟,最终会阻碍中国塑料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实际上难回收产品颁发高级别“双易”认证,有洗绿嫌疑
双易设计在实践中的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对塑料软包装(膜类产品)认证行为,严重违背可回收再生设计的基本逻辑。
● 违背回收常识
软包装因分选难度大、价值低,在现有回收体系中难以规模化回收。然而,双易却为这类产品颁发高等级“易回收、易再生”证书,无视可回收性必须基于“规模化”与“回收流”的前提。
● 系统性洗绿嫌疑
通过引入“行业再生能力”等模糊指标,双易将“包装设计不可回收”的责任转嫁给回收行业和外部变量,从而误导品牌商以脱离实际的认证进行“易回收、易再生”宣传。这种行为不仅会给消费者传递错误信息,有可能构成有组织的“洗绿”。
双易设计在技术逻辑、行业实践和国际兼容性上均存在严重缺陷,其长期模糊策略、概念混淆及有意无意的长期洗绿嫌疑,已对中国塑料循环经济造成实质性阻碍。
行业应回归科学、透明的技术路径,积极采纳行业通行标准(如APR、RecyClass、CPRRA-DfR),推动中国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走向成熟。
作者系废塑料新观察编辑团队,根据CPRRA研究成果编撰而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废塑料新观察
推荐文章
-
第16次北美(美国、墨西哥) 塑料回收再生行业考察 开始报名了!!! 随着塑料废弃物问题日益引起公众关注,物理与化学回收技术逐渐成为循环经济讨论的焦点。美国塑料公约(U.S. Plastics Pact)于2025年11月发布立场文件,明确表示支持在严格的管理框架下,将物理与化学回收作为塑料包装循环经济的补充性解决方案,而非替代减量、重复使用或机械回收的手段。 美国塑料公约(U.S. Plastics Pact)是一项旨在推动美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倡议,于2020年正式启动,是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全球塑料公约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文件表示,这些技术不应被神化为“万能解药”,也不应被全盘否定,而应基于科学与系统思维,负责任地整合到更广泛的废物管理体系中。以下内容摘自该立场文件,如需阅读立场文件原文,可识别二维码: — 1 —什么是物理回收与化学回收?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制定的术语框架 ISO/CD 15270-1.3,回收技术可分为以下四类: 机械回收:传统方式,通过清洗、破碎、挤出等物理过程处理塑料,不改变聚合物结构。 物理...
-
随着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加速发展,“以设计为导向”正成为塑料包装治理的主流趋势。欧盟已明确要求到 2030 年,所有上市包装必须具备“设计可回收”的能力。联合国塑料公约谈判也将“优化塑料产品设计”列为塑料污染的核心治理手段之一。在中国,“十四五” 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明确提出 “积极推行塑料制品绿色设计”,塑料包装相关设计标准的制定也在持续提速。— 1 —全球趋势:设计正在成为塑料包装管理的“硬规定”越来越多国家将“设计可回收”纳入法律体系。以欧盟为例,2024 年通过的《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法规》(PPWR)规定,到 2030 年,所有上市包装必须具备“设计可回收”能力;2035 年起,包装是否能在现实条件下实现“规模化回收”也将纳入强制评估。这一机制首次将设计与回收体系协同纳入监管框架。随着塑料污染治理和循环经济进程的加快,绿色设计正逐渐成为中国“双碳”战略与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在中国国家标准体系优化过程中,绿色、低碳与资源高效利用被明确为核心方向。目前绿色产品标准体系以资源、能源、环境、产品品质与低碳五大维...
-
当前,我国塑料循环利用行业正行至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发展的新篇章正待启航。站在承前启后的十字路口,行业在迎接广阔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多重挑战叠加,困局空前,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2025年,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因素正共同塑造着行业的新常态: 市场竞争加剧:原生塑料(新料)价格持续处于低位,严重挤压了再生塑料的成本优势和利润空间。 成本刚性上涨:回收环节的收集、分拣、清洗成本居高不下,使企业的运营压力持续增大。 国际环境变幻:逆全球化浪潮涌动,国际贸易壁垒不断高筑,为相关产品的出口带来了不确定性。 下游需求疲软: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下,下游企业订单骤减,采购价格承压,整个产业链都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挑战已然明晰,但破局之路在何方?企业如何在这场深度调整中锤炼内功、穿越周期,并捕捉到“十五五”的绿色新机遇?为了帮助行业企业厘清形势、探寻出路,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CPRRA)将在线举办 :2026塑料循环利用行业经营形势座谈会时间:202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