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瓶转变为“吃”CO₂的材料,废塑料化学回收和高值化再利用最新成果丨Science Advances

PET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塑料之一,年产量已达7000万吨,占全球塑料总产量的18%。然而,其中约85-90%的PET最终进入焚烧或填埋处理环节,仅有10-15%被真正回收,而这些回收方式多为机械回收或化学裂解,其成本高、效率低、市场需求弱。
另一方面,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亟需大规模部署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预计到2050年,全球每年需清除15~26亿吨CO₂才能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该背景下,开发新型、廉价、可持续的固体CO₂吸附材料显得尤为紧迫。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废PET直接化学转化为可重复使用的CO₂吸附材料,打通塑料回收与碳捕集两大环保痛点,体现了“资源闭环”与“负排放”理念的完美结合。

图1. 重新利用PET塑料废物来捕获二氧化碳。(A)PET生命周期和项目动机。(B)将PET升级循环为可扩展的碳捕获材料的替代废物缓解[X=N(H)或O]
2.1. 材料合成:低成本氨解反应
研究团队选择了1,2-乙二胺(EN)作为氨解剂,将未经处理的PET饮料瓶剪碎清洗后直接反应。实验优化条件如下:
温度:60°C 或室温(2周)
反应时间:24小时
副产物:乙二醇(可蒸馏回收)
产物:主产物BAETA(最高得率60%)、副产物OLs(<40%)
反应具有原子经济性,可通过简单的热甲醇过滤分离BAETA和OLs。
2.2. 可扩展性验证
研究进一步测试了不同类型的PET废料,包括食品包装、玩具填充物、纺织品等。并进行了1公斤级别的大规模反应,产出800克BAETA与OLs混合物,验证了工艺的可扩展性。
此外,在混合家庭垃圾中(包含食品残渣、纸张、塑料薄膜、橡胶手套等)依然能选择性分解PET并得到38%的BAETA产率,显示了该工艺在复杂废物流中的鲁棒性。


图2. PET废物通过氨解升级循环为固体CO2吸附剂。(A)文献中的PET氨解。TBD,1,5,7-三氮杂双环[4.4.0]癸-5-烯。(B)在优化条件下使用EN进行PET氨解的反应方案。(C)氨解反应中使用的PET来源,包括饮料瓶、食品包装、玩具填充材料和纺织品,沿着得到的BAETA + OL的产率。(D)在室温下,使用2摩尔当量的EN,将PET氨解反应按比例放大到1 kg PET底物。(E)通过将PET与普通家庭废物混合进行的选择性PET氨解反应。
3.1. 热稳定性与结构优势
热重分析(TGA)显示,BAETA在空气中能稳定至220°C,在250°C开始分解;OLs则稳定至300°C。这一热稳定性远超传统液态胺(如MEA),后者在100°C左右即开始分解。NMR与电子衍射研究表明,CO₂与BAETA形成稳定的氨基甲酸盐结构,且由于其非对称结构和丰富的氢键,赋予其卓越的热稳定性和反复使用能力。
3.2. CO₂捕集性能与再生性
在100% CO₂流中,BAETA在150°C时吸附能力达15 wt%(3.4 mol/kg)
可在120–150°C条件下连续工作
多达40次捕集-释放循环后无性能衰退,拓展到150次循环亦表现稳定
与商业固体吸附剂Lewatit相比,BAETA在氧化环境中依旧能保持14 wt%的捕集率,而Lewatit降至1.7 wt%
此外,BAETA可压片处理,无需额外粘结剂,利于工业化应用。
3.3. 湿度影响与直接空气捕集(DAC)能力
在相对湿度(RH)0–100%的环境下,BAETA表现出湿度越高吸附能力越强:
RH < 50%:CO₂捕集率为4–6 wt%
RH > 75%:捕集率达12 wt%
在75% RH下持续运行13天,可捕集0.063 g CO₂,效率达88%,展现出出色的空气捕集能力。
3.4. 解吸与热力学特性
BAETA 的吸附焓为 −37.2 kJ/mol,与MEA(−37.4)相当
可用水蒸气在20分钟内解吸99%以上CO₂
固体状态下完全解吸需加热至130–140°C或在真空下进行


图3. BAETA和OL的稳定性和CO2捕获性能。(A)在90 ml/min的100%N2流速下,加热速率:1 ℃/min,BAETA-CO2-CO2加合物与二胺-CO2-加合物的热稳定性比较。(B)BAETA在各种温度下的CO2吸收曲线; 90 ml/min,100% CO2流量。(C)在模拟烟道气条件下150°C下的CO2吸收(15% CO2 +压缩空气:78%氮气,21%氧气,~1%氩气,(D)BAETA的氧化稳定性及其在100 ℃下反复暴露于空气后的CO2捕获性能;在150°C、90 ml/min、100%CO2流用于吸附和100%N2用于解吸下进行CO2捕获。(E)在150°C、90 ml/min、15%CO2 + 85%N2流用于吸附和100%N2用于解吸下的再循环性曲线。(F)使用粒状BAETA的CO2吸收(在150 ℃,90 ml/min,15%CO2 + 85%N2流用于吸附和100%N2用于解吸)。(G)在室温下在1 atm CO2下在不同RH水平下的CO2吸收。(H)在75%RH和室温下的DAC性能。蓝色:捕获柱前空气中的CO2浓度;紫色:BAETA过滤器后处理空气的CO2浓度。

图4. BAETA在CO2吸收过程中的结构变化。(A)BAETA在CO2捕获条件下的氨基甲酸酯形成反应。(B)BAETA的FTIR光谱:DAC后(勃艮第),在150°C下热CO2捕获后(紫色),和贫BAETA(蓝色)。(C)固态15 N和13 C(仅羰基区域)使用1H 15 N CP(左)、1H 13 C CP(中)和具有13 C标记的CO2的1H 13 C CP(右)的BAETA(蓝色)和BAETA-CO2(品红色)的CP/MAS NMR谱;补充材料第4.3节中的全光谱。(D)通过ED获得的BAETA-CO2的结构。氮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绿色线表示氢键(N-H···O)的距离,测量值在2.7和2.9Å之间。
本研究的最大创新在于提出了一种将消费级PET废料直接“化学升值”为高性能CO₂吸附材料的可行路径,具有以下关键突破:
双重环境问题一体化解决方案:将塑料污染与碳排放这两大难题通过一体化技术协同应对,极具战略价值。
材料性能优异:BAETA展现出极高的热稳定性、耐氧化性和反复使用能力,显著优于传统液体胺和部分商业固体吸附剂。
工艺简便且具可扩展性:从饮料瓶等常见PET垃圾中提取得率可观,反应条件温和,适合工业化放大。
结构明确机制清晰:通过固态NMR和电子衍射等手段,首次揭示了其非对称氨基甲酸盐结构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设计新型吸附材料的理论依据。
总的来看,这项研究不仅在实验科学上极具突破性,也为“碳中和”与“循环经济”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路径,具备重要的社会价值和产业化前景。

信息咨询,老朋友请联系工作人员,新朋友请扫码,电话:18901309935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废塑料新观察
推荐文章
-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的最新信息,2025年8月期间,FDA共发布了5项食品级再生塑料的无异议函(No Objection Letter, NOL),涉及化学回收与物理回收两种工艺,涵盖PET、PP、HDPE等聚合物,获函企业分别来自中国、法国、荷兰、墨西哥和印度。8月28日,法国Carbios其化学回收工艺生产的对苯二甲酸(TA)单体已获美国FDA第407号无异议函批准,可作为生产PET及其他聚酯材料的单体,并授权用于食品接触应用。8月4日,墨西哥的塑料改性企业Compuestos Tknset S de RL de CV 获得美国 FDA 第 406 号无异议函:其以物理回收工艺生产的聚丙烯(PP)再生料,在原料 100 % 来源于已授权食品接触制品且完全符合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可用于 E–G 类使用条件(常温至 100 °C 高温长期接触)下的所有食品接触材料。8月7日,荷兰的聚酯再生技术公司CuRe Technology BV 其化学回收工艺再生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已获美国 FDA 第 405 号无异议函:在原料 100 % 来自已授权食品接触制品且完全符合相关...
-
2025年9月3日,《塑料 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等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及宣贯会,在 ChinaReplas2025 第 8 届中国国际塑料循环展上圆满举办。全国多家媒体与行业平台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引发业内广泛讨论,为塑料循环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支持。— 1 —权威媒体聚焦,解读标准深远意义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华网、凤凰网、中华环境、千龙网、企业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发布报道,深入解读这批国家标准对于推动塑料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意义。报道普遍指出,此次发布的11项国标是响应“双碳”战略、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成果,构建了覆盖设计、安全、评价、标识的完整体系,不仅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制度基石”和“指挥棒”,更是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引导全产业链协同升级的有力武器。 — 2 —电视媒体重磅报道,提升公众认知广度本次标准的发布不仅获得了平面及网络媒体的关注,更吸引了主流电视媒体的目光。浙江电视台、北京卫视和北京新闻、央视频均对此事进行了突出报道。 浙江卫视报道截图北京卫视报道截图 央视频报...
-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在此大背景下,日前(9月5日),浙江宁波国际会展中心,ChinaReplas2025 第八届中国国际塑料循环展上,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合成树脂协会等单位负责 共同推杆,宣告《塑料 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等 11 项国标正式亮相,2026 年 2 月 1 日起将全面实施。这批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塑料 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等 11 项国家标准,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归口管理,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牵头协调,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编制。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塑料产业终于有了“怎么设计更易回收”的全国统一“说明书”,正式告别 “重被动回收、轻轻视设计” 的传统模式,迈入 “源头把控、全链协同”的循环新阶段。— 1 —标准 “定规矩”:从标签到结构全链条划重点现场业内专家权威解读再生塑料国标,凝聚共识推动产业转型。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5)秘书长陈敏剑指出,11 项再生塑料国标发布是响应双碳战略的关键成果,覆盖全产业链核心环节、凝聚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