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部委联手整治,塑料固废治理迎来新契机

中国“强制使用再生塑料”时代第1展
在塑料固体废物非法倾倒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一场覆盖全国范围、历时三年的专项整治行动正式启动。2025年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8个部门,经国务院批准,联合启动“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
新闻发布会现场
此次专项行动直指近年来频发的非法倾倒、转移和处置各类固废的违法乱象,尤其针对包括废塑料在内的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建筑垃圾,以及非法拆解处置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塑料部件、退役新能源设备、动力电池等。塑料固废作为最为常见的工业副产品和消费品残留,在诸多案例中既是违规倾倒的“主角”,也往往难以在监管盲区内被及时发现。

— 1 —
“三边地带”与无人区成塑料固废倾倒“重灾区”
本轮整治的重点区域包括城市周边城乡结合部、拆迁地块、行政交界点,以及“山边、水边、岸边”这类“三边地带”,还有无人看管的河流湖泊、荒地坑塘、废弃矿坑、溶洞和生态敏感区等。这些区域因监管难度大、流动人口多,成为非法处置塑料垃圾的高发地。
在实际排查中,废弃塑料袋、塑料薄膜、注塑件、泡沫板材、工业塑料边角料等,被偷偷掩埋、焚烧或随意倾倒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旦进入水体或土壤,这类塑料固废极难降解,危害生态系统,甚至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

— 2 —
卫星遥感+无人机,精准锁定非法倾倒点
为提升打击效率,生态环境部引入高科技手段,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比对、无人机巡查等技术,辅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巡查,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全天候、立体式监管。一旦发现塑料固废等固体垃圾的可疑聚集或倾倒行为,执法部门将第一时间介入查处。
据悉,专项行动明确提出,将依法追查涉及非法处置固废行为的产废企业、运输方乃至个人责任,并从源头斩断非法处置链条。涉嫌严重污染环境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增强法律震慑。

— 3 —
分阶段推进,2027年前实现全链整改
到2025年底,完成问题排查及初步整改; 2026年底前,基本完成全部问题整改; 2027年底,全面完成“回头看”评估,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已开设“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线索征集专栏,公布举报电话和邮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 4 —
合规与升级并重
此次专项行动不仅向非法倾倒行为亮剑,也为废塑料回收行业敲响警钟。在“双碳”战略和循环经济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塑料固废从过去的“环境包袱”正转变为“资源资产”。合法回收、规范处置、科技赋能将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业内专家指出,塑料回收企业应加强源头分类、精细化拆解及末端处置能力建设,同时密切关注政策动向,积极参与区域联合治理和行业标准制定,在“新监管”框架下抢占绿色发展先机。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 )
ChinaReBaling2025第五届塑料回收打包站与分拣中心论坛

点击上方海报,提前注册观众,锁定论坛名额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废塑料新观察
推荐文章
-
扫描上方二维码,提交建议联合国推动的全球塑料条约谈判正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在多年协商未果后,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国际协定如今似乎陷入了“原本被视为希望之光的全球塑料条约,如今却显现出愈发不确定的前景”的尴尬境地。 — 1 —主席离任引发外界担忧 据《卫报》10月7日报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负责主持塑料条约谈判的官员路易斯·瓦亚斯·瓦尔迪维索(Luis Vayas Valdivieso)确认将因“个人与职业原因”离职。他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塑料条约谈判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挑战”。 这次离任发生在8月日内瓦特别会议未能达成共识之后。此次会议原被视为推动条约迈向最终框架的重要节点,但分歧依旧严重,使得条约未来前景更加黯淡。 — 2 —分歧焦点:治理范围与优先方向 目前,国际社会在条约的方向上分成两派: 一方认为应聚焦于清理现有塑料污染和完善全球回收基础设施,以推动资源循环与技术合作; 另一方则主张对塑料生产总量设定上限,从源头限制塑料消费增长。 这场分歧反映出各国在经济利益与环保承诺之间的权衡。许多发展中国家担心严格的生产...
-
2025年9月,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CPRRA)陈俊青,在ChinaReplas2025第32届中国国际塑料回收和再生大会,介绍了CPRRA推出的DfR(Design for Recycling)可回收再生设计与PCR(Post-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消费后再生塑料追溯的标准认证体系。陈俊青(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 1 —CPRRA-DfR:中国首个可回收再生设计体系CPRRA-DfR是中国目前唯一系统化的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体系,涵盖以不同塑料材料类别而制定的设计指南、测试方法、实验室检测、技术委员会、评价/认证,以及国际化对标。该体系已形成:国家标准:《塑料 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PET、HDPE);团体标准:PET、HDPE容器包装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协会文件:PP容器包装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有色、无色及白色)、PE薄膜。可回收再生设计体系“以终为始”,从回收再生角度,引导上游生产企业优化塑料产品设计,避免使用难回收材料(如PVC、PETG等),控制颜色、标签、胶黏剂、附件等设计元素,提升塑...
-
扫描上方二维码,提交建议2025年10月8日,惠城环保子公司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性项目顺利复产并实现稳定生产。 — 1 —项目复产告捷,稳定运行与产品交付 项目团队通过多轮优化改造,成功推动复产进程。复产后,装置迅速进入平稳运行状态,所产出的塑料裂解轻油产品经第三方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并已成功发往泉州交付客户。此次交付标志着20万吨/年项目迈入产品市场化应用的新阶段,为废塑料资源化技术的规模化推广奠定了实践基础。 项目产出的塑料裂解轻油作为绿色化工原料,可替代传统化石资源,广泛应用于化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制备等领域。该产品不仅契合“双碳”目标下石化行业对低碳、循环原料的迫切需求,也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源头解决方案。 客户接收产品后,将用于进一步深加工,生产循环聚烯烃等高附加值材料,形成“废塑料-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循环化学材料”的完整产业链。这一模式从根源上解决了低值废塑料“处理难、污染大”的行业痛点,实现了废塑料的高效资源化与高质量循环利用。 — 2 —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