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12 2025
    废塑料新观察
    作为占全球塑料消费 30% 以上的注塑行业,转折点已至——✅ 技术突围改写产业逻辑:最新PCR材料再生技术使再生料强度、纯度媲美原生塑料;注塑工艺突破推动注塑行业从 "被迫替代" 转向 "性能优先"✅ 法规倒逼行业变革:欧盟法规强制要求含有PCR材料,中国政策即将加码“强制使用”,汽车家电首当其冲✅ 千万市场引爆:全球品牌巨头已率先启动PCR材料策略,绿色壁垒正重塑行业竞争格局然而——♻️ 如何突破高杂质回收料提纯瓶颈?♻️ 怎样破解精密注塑件中的PCR稳定性困局?♻️ 谁能抢占再生材料认证标准的国际话语权?IM-Replas2025PCR(消费后再生塑料)注塑论坛,汇聚全球智慧,破解技术、标准、市场三大壁垒。这不是环保选择题,而是注塑企业赢取下一个十年的必答题 —— 在政策红线与市场蓝海交织的 2025,唯有突破 "成本 - 性能 - 合规" 三角难题,才能从白色污染链条中突围,成为循环经济新引擎。IM-Replas2025 PCR(消费后再生塑料)注塑论坛 时间:2025年9月4日 地点:浙江·宁波·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主题:PCR 注塑的创新...
  • 06-12 2025
    废塑料新观察
    中国“强制使用再生塑料”时代第1展 2025年9月3-5日·浙江宁波 点击上图,提前注册观众,限时免门票近年来,“可降解塑料”被广泛宣传为解决塑料污染危机的“环保替代品”。然而,近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院士团队和四川大学王琪院士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Letter论文,对这一乐观预期提出质疑,指出所谓“可降解”背后潜藏的生态风险远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些潜在危害,亟需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应对。尽管当前全球塑料条约的草案认为可降解塑料可能有助于终结塑料污染(1),但这一看法连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正在推动可降解塑料产业迅速扩张。2024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量已达247万吨,预计到2029年将增至573万吨(2)。然而,这种“绿色替代品”的广泛推广,可能带来一系列尚未被充分认知的生态风险,亟需引起重视。在自然环境中风化的可降解塑料会释放出大量种类繁杂的寡聚物(oligomers),即由多个单体组成的复杂化学混合物(3)。这些寡聚物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相似的理化特性(4),可能对生态系统构成长期危害。相较于大的塑料颗...
  • 06-12 2025
    废塑料新观察
    中国“强制使用再生塑料”时代第1展 2025年9月3-5日·浙江宁波,点击上图报名点击上图,提前注册观众,限时免门票海洋废弃渔网可以做什么?在嘉兴,作为主要海洋作业废弃塑料的废弃渔网,经过回收、加工处理到再利用,“改头换面”成了可溯源的服装。 近日,记者在位于嘉兴秀洲区的浙江英瑞特再生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见到了旧渔网“变身”后的产品——包括卫衣、毛衣、T恤在内的多款时尚服装。用手机扫描了一件T恤上的二维码,还能看到该T恤含有70多克海洋废弃渔网成分。 — 1 —渔网→环保 T 恤,市场新机遇 渔网是渔民重要的捕捞工具,但渔网容易破损,对于渔民来说将破损渔网拉回来修补,不如新买一张来得划算。因此大量废旧渔网就被遗弃在大海里,对海洋生态系统形成长期污染,对海龟和珊瑚等海洋生物也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这件T恤外观上看与一般的服装相差无几,但成分除了70%棉、还有30%的InResST 尼龙,也就是70多克海洋废弃渔网转换过来的再生尼龙。”公司总经理沈毅表示,当前,不少国际一线服饰品牌都开始主打环保理念,由此带给企业巨大的市场机...
  • 06-12 2025
    废塑料新观察
    中国“强制使用再生塑料”时代第1展 2025年9月3-5日·浙江宁波点击上图注册观众,8月底前免费参加 当我们漫步于海滩,望向无边无际的蔚蓝海面,或许难以想象这片美景背后正酝酿着一场生态浩劫。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平均每分钟就相当于一辆满载的垃圾车倾倒入海。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接近6000万吨,其中部分经河流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极大威胁。 这些塑料从一次性购物袋、包装膜到废弃渔具,被海浪撕裂分解成微塑料(粒径小于5毫米),在水中无处不在。研究显示,我国渤海、东海等海域的微塑料浓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它们不仅污染水体,还进入鱼类、贝类体内,最终可能回到我们的餐桌上。中国海洋大学曾在东海鳗鲡体内检测到多种微塑料残留;另有研究在长江口中华鲟体内检测出含有尼龙微粒,表明微塑料已深入食物链底层,对濒危物种构成威胁。这场看不见的污染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海洋生态的根基。 从最小的浮游生物到最大的鲸鱼,几乎所有海洋生物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塑料的威胁。误食塑料导致饥饿、消化系...
  • 06-12 2025
    废塑料新观察
    中国“强制使用再生塑料”时代第1展 2025年9月3-5日·浙江宁波点击上图注册观众,8月底前免费参加 当我们漫步于海滩,望向无边无际的蔚蓝海面,或许难以想象这片美景背后正酝酿着一场生态浩劫。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平均每分钟就相当于一辆满载的垃圾车倾倒入海。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接近6000万吨,其中部分经河流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极大威胁。 这些塑料从一次性购物袋、包装膜到废弃渔具,被海浪撕裂分解成微塑料(粒径小于5毫米),在水中无处不在。研究显示,我国渤海、东海等海域的微塑料浓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它们不仅污染水体,还进入鱼类、贝类体内,最终可能回到我们的餐桌上。中国海洋大学曾在东海鳗鲡体内检测到多种微塑料残留;另有研究在长江口中华鲟体内检测出含有尼龙微粒,表明微塑料已深入食物链底层,对濒危物种构成威胁。这场看不见的污染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海洋生态的根基。 从最小的浮游生物到最大的鲸鱼,几乎所有海洋生物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塑料的威胁。误食塑料导致饥饿、消化系...
  • 06-12 2025
    废塑料新观察
    中国“强制使用再生塑料”时代第1展 2025年9月3-5日·浙江宁波 点击上图,提前注册观众,限时免门票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无处不在。从购物袋到快递包装,塑料为现代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却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塑料废弃物不断积累并在自然环境中长期滞留,其降解过程产生的微塑料正逐渐成为全球生态系统面临的隐形威胁。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简称“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中心”)的科研团队在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和治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隐形污染源”及其潜在应对路径提供了全新视角。 — 1 —微塑料“入侵”土壤,危害远超预期 微塑料一般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最初人们多关注其在海洋系统中的污染问题。但研究表明,土壤才是全球最大的微塑料汇,据估计吸收了全球约52%的微塑料。 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中心与英国班戈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合作进行的一项全球数据分析,基于400个实地观测点,揭示了不同类型、尺寸和含量的微塑料,正在显著降低土壤中的碳氮含量。此外,降水、温度等...
  • 联系电话:010-62665052
  • 联系邮箱:huyang@gjjy55.wecom.work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