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纸基复合包装资源化利用最佳实践:分离+整包

饮料纸基复合包装
行业现状与回收挑战
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由70%纸、25%聚乙烯和5%铝箔通过复合工艺制成的包装材料,主要用于如牛奶、果汁等液态食品的包装。这种包装形式因能够实现内容物长期常温保存、运输效率高以及相对较低的碳足迹等优势,在全球包装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研究数据表明,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的碳足迹中位数仅为83gCO₂eq每升,比PET塑料瓶少47%,比一次性玻璃瓶少80%,甚至比可重复使用玻璃瓶的碳足迹更低。
全球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达到172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比最高(45.8%)。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2022年消费量约86万吨,接近欧洲年投放量(94万吨),但人均消费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集中度高,利乐公司、纷美包装、康美包和新巨丰四家企业占据国内市场大部分份额,其中乳制品应用比例超过80%,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7.5%)。
尽管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具有环保优势,但其回收利用面临严峻挑战。废弃后的包装(社会废包)由于分散在各个生活场所,收集成本高、材料回收价值相对较低,成为回收体系中的难点。目前中国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的资源化利用率虽然从2020年的31%提升至2023年的38.3%,但远低于欧洲部分国家70%以上的水平,更与比利时90%的收集率目标存在显著差距。

目前,我国废弃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的回收瓶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散式收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运力;二是复合材料分离技术处理成本高于单一材料;三是残余液体清洗和污水处理增加成本;四是国内回收价格低导致回收商意愿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超过60%的废弃饮料纸基复合包装最终被填埋或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增加了环境负担。

回收技术路径与试点实践经验
针对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的特性,目前形成了两种主流的资源化利用技术路径。
材料分离:材料分离即通过再生浆技术先进行纸塑分离,获得优质长纤维纸浆用于生产再生纸制品;剩余的铝塑膜可通过铝塑分离技术进一步得到聚乙烯塑料颗粒和铝粉,或直接通过铝塑膜处理技术造粒用于生产各类塑料制品。分离技术适合大规模处理,产品附加值高但投资大。
整包利用:整包利用技术不分离材料,而是通过塑木技术将包装粉碎后直接挤塑成型为家具、园艺设施等产品,或通过彩乐板技术热压制成板材再加工为课桌、垃圾桶等物品。整包利用技术投资规模小,但对原料洁净度要求较高。
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回收模式,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重塑包装”项目在厦门和苏州两地分别开展了社会回收试点。
“厦门试点”:依托成熟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将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纳入市政环卫收集的低值可回收物目录,通过引导居民按照“蓝桶”无偿分类投放和专车收运,经国内首个专业化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智能化集中分选后,运往漳州的资源化利用企业。这种模式下,试点街道的回收率从初始10%提升至月峰值77%,年均回收率达到47%。

“苏州试点”:采用市场化路径,针对废弃纸基复合包装,通过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以0.2-0.3元/千克的价格有偿回收。虽然由于周边缺乏专业处理企业,回收率提升不明显,但低值塑料回收率仍有显著提升,并稳定在50%左右。

两个试点的成功经验揭示了关键要素:一是将废弃饮料纸基复合包装“融入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发挥规模效应;二是构建“政府-企业-居民”多元参与机制,政府通过目录制定、督导员设置和考评机制推动,企业负责收运、分拣和再生利用,居民提高分类准确性;三是“后端再生市场”的畅通决定前端回收积极性,厦门附近有专业处理企业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经济分析显示,厦门分拣中心吨投资成本(25-35万元)仅为焚烧厂(55-65万元)的一半左右,按50%回收率估算,每年可节约城市焚烧补贴1825万元。同时,其带动的其他低值回收物回收,以平均900元/吨的销售价格估算,还可创造约1.3亿元的经济价值。
政策与行动建议
基于行业现状和试点经验,推动饮料纸基复合包装资源化利用需要从政策引导、回收体系建设和技术创新多维度发力。

首先,将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纳入地方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厦门和苏州试点表明,单一品类回收难以持续,必须将其融入地方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发挥城市生活垃圾回收体系的整体效能。建议各地政府制定或修订低值可回收物目录,明确包含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建设专业化分拣中心,尽可能实现单独分类;同时根据后端处理能力,合理规划回收规模和方式。
其次,强化“全产业链”责任至关重要。作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的试点产品,包装生产企业应承担主体责任,通过生态设计减少环境足迹,支持回收薄弱环节。灌装企业可发挥消费者教育优势,如在包装标注回收信息;再生利用企业需持续技术创新,提高处理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建议完善EPR制度细则,明确各环节责任分担和资金机制,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
第三,加强消费者教育与参与。试点显示,针对特定人群(如亲子家庭)的宣传效果最佳。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宣传方式;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治理,通过“以考促分”等机制保持消费者的长期参与度。苏州有偿回收的经验也表明,适当经济激励可提高居民积极性,但需平衡运营成本。
最后,完善政策标准体系。目前中国已出台《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方案》和十余项相关标准,但配套措施仍需加强。建议借鉴欧洲经验,制定强制性回收目标(如2025年40%的资源化利用率);健全再生材料应用标准,扩大市场需求;建立碳减排核算方法,将回收效益纳入碳中和战略。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双轮发力,推动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回收利用迈上新台阶。
随着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普及,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的资源化利用将迎来重要机遇。通过体系建设、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参与,这一“小包装”有望成就循环经济发展的“大作为”,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做出积极贡献。下一次喝完牛奶,请把饮料盒投向蓝桶——它正是循环新经济的起点。
2025年9月3-5日

△点击上方展位图
现在预登记,享早鸟免门票
(门票原价50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废塑料新观察
推荐文章
-
扫描上方二维码,提交建议近日,一则股权收购交易在资源循环行业引起广泛关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以 5620.2万元 的价格,成功收购了国投矿业投资有限公司所持的国投(福建福州)城市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简称“国投福州资源”)51%的股权,并由此成为其控股股东。这笔交易的瞩目之处在于其极高的溢价幅度。回顾交易历程,该股权项目最初的转让底价为379.59万元,后调整为304万元。而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最终收购价,相较于最低挂牌价溢价了约18.49倍。如此悬殊的价格差异,充分显示了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对此次志在必得的决心,也引发了市场对国投福州资源内在价值与发展潜力的重新评估。— 1 —标的剖析:国投福州资源是谁?国投福州资源成立于2017年1月,注册资本1.1亿元人民币,最初是国投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央企控股企业。两江四岸核心区业务范围广泛:公司拥有全面的业务资质,覆盖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危险废物经营、废钢加工、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众多领域。战略布局清晰:公司采用“一个中心,多点辐...
-
《功能性PET材料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宜宾江安普拉斯新材料有限公司 01公司简介:四川省宜宾江安普拉斯新材料有限公司隶属于五粮液集团,是一家专注于功能性聚酯新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位于四川宜宾江安,占地约95亩,总投资超7亿元,拥有近5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配备国内一流的聚合生产线与国际先进的RPET加工生产线。 公司建有四川省功能性聚酯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依托母公司五粮液集团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中国酒类智慧包装研发中心等平台优势,与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 秉承“创新、高效、品牌、担当”的企业理念,公司始终以“客户第一、合作共赢、以人为本、诚信忠诚”为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推动塑料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功能化和循环化发展。 02主题:功能性PET材料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和“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塑料行业正迎来结构性变革。江安普拉斯公司以功能性PET为切入点,提出了以“无害、节能、循环”为核心的可持续包装解决方案。 报告指出: 每年全球有500万至1300万吨塑...
-
扫描上方二维码,提交建议10月13日,天眼查App显示,中石化循环利用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正式宣告成立。注册资本高达2亿人民币,由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全资持股。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石化在循环经济产业布局上迈出了实质性的关键一步。— 1 —公司架构:全资控股背后的战略意图新公司由中国石化间接全资持股,具体由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出资设立,显示出集团希望借助其成熟的市场渠道和客户资源,快速打开再生资源产品市场的战略意图。法定代表人:李楚新现任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长期关注再生料、塑料回收等绿色业务,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与资源整合能力,为新公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业务布局:四大方向构建循环经济闭环中石化循环利用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涵盖再生资源加工、销售、新材料技术推广、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等多个领域,形成从回收到再利用的全产业链布局: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石化行业面临巨大减排压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路径,也是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转型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