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投资1.3亿,年产10万吨,韶关金鑫新材料再生改性项目环评通过

中国“强制使用再生塑料”时代第1展



2)撕破:废塑料通过输送带输入撕破机进行撕碎(干法撕碎,不需要加水),该工序主要污染物为粉尘、噪声。
3)破碎:经撕破后的废塑料通过输送带输入破碎机进行破碎(干法破碎,不需要加水),该工序主要污染物为粉尘、噪声。
4)磁选:磁选是通过磁选机将撕破、破碎等过程中由于叶片、刀片等磨损而混入的金属碎屑。该过程主要产生少量固体废物(废铁屑)
5)清洗、脱水:经过磁选后的塑料粒通过清洗生产线进行清洗,清洗后的塑料颗粒含有一定量的水,转移至甩干机内,进行甩干脱水后,由输送带将塑料粒输入分选机进行分选,该工序主要污染物为清洗废水、甩干废水、噪声。
6)分选:经过清洗、甩干后的塑料粒依次送入静电分选机、分色分选机、材质分选机进行分选,以便按品种造粒。分选过程主要产生少量粉尘及设备噪声。
①静电分选:利用各种塑料摩擦带电能力的差异分离混合塑料分选出PE/PP/ABS/PS/PA.
②分色分选机:分色分选机配有工业摄像头和图像处理功能,可以快速识别塑料粒的颜色,对识别出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通过电磁阀喷气来把不同颜色的物料吹开,从而达到分选目的。
③材质分选机:材质分选是通过光谱分析,将不同材质的塑料进行分离,本项目废塑料材质分选类别包括PE/PP/ABS/PS/PA。
7)熔融挤出:将分选后的废塑料粒、外购的助剂加入混料桶进行混料,助剂高胶粉、增韧剂等均为粉末状。混料后通过电加热使其熔融,在熔融挤出机的尾部,塑料熔体通过一个机头离开挤出机。在熔融过程中,温度根据各原辅料软化成型温度设置,基本不会达到原辅料分解温度。本项目采用电加热,不同塑料种类的塑料挤出温度不同,但都控制在分解温度以下。熔融挤出工序(含混料)会产生废气(混料粉、熔融挤出废气)、固废(废滤网、废滤渣、废活性炭)及噪声。
8)冷却:经挤出机挤出的塑料长条经过敞口水槽进行冷却,冷却水可循环利用,需定期补充新鲜用水;
9)切粒:塑料长条经过冷却水槽后,通过配置风干机吹干碎料长条表面的水分,进入切粒机切粒。切粒过程,塑料保留一定温度(约30-50℃),未完全塑化,呈胶软状态,切粒时不产生粉尘。切粒后进入料仓自然冷却塑化后为成品再生塑料颗粒。此工序产生噪声;
10)包装入库:最后将切粒后的塑料粒子称量包装后,入成品库。

造粒线工艺流程示意图

识别二维码,即刻订阅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废塑料新观察
推荐文章
-
杜欢政个人简介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特聘教授 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CPRRA)会长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 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浙江)院长 ChinaReplas报告主题用大视野、大思维、大战略,重新透视中国塑料回收和再生行业 报告精选杜欢政会长指出,中国塑料回收行业正处于 “世代转换” 期,需以 “大视野、大思维、大战略” 重塑发展路径。 中国塑料回收与再生行业正面临深刻的“世代转换”,旧有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要求,内外压力交织。内部挑战包括低回收率(仅20%左右)、技术瓶颈和高值化再生需求迫切;外部则受到国际政策(如欧盟包装新规、碳关税CBAM)、国内“双碳”目标、循环经济五年5万亿产值目标、ESG与绿色供应链等多重驱动。 必须跳出传统“末端治理”思维,以大视野、大思维、大战略重新审视行业。大视野要求将塑料回收纳入国家双碳战略、资源安全与产业竞争力框架;大思维强调从“回收环节”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价值链...
-
在可持续发展议程快速推进的当下,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环境难题。据联合国环境署数据,每年有超过3亿吨塑料废弃物产生,而其中80%以上未被回收,最终进入自然环境、焚烧或填埋系统。与此同时,对可持续塑料解决方案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对再生塑料的需求将超过供应2500万至3500万吨,对新兴塑料回收模式形成巨大拉动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海湾国家(GCC)正积极布局循环经济,力图以化学回收为突破口,将原本被视为“负担”的塑料废弃物,转化为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原料和经济增长点。这一战略不仅契合本地区经济多元化的国家愿景,更有望使海湾地区成为“连接东西的循环经济桥梁”。 — 1 —战略地位与产业基础:海湾国家化学回收的天然优势1. 世界级石化能力:延伸价值链的最佳场景 海湾国家,尤其是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长期以来构建了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基础的强大石化工业体系。根据GPCA数据,塑料及相关化工行业在部分GCC国家的GDP占比可达6%以上,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这一工业基础为化学回收提供了天然“嫁接”...
-
2025年8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利用贸易遏制塑料污染》(Mobilising trade to curb plastic pollution)报告,指出贸易在终结塑料污染中起到关键作用。塑料在推动全球各行业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环境、经济和社会成本却在不断攀升。如今,塑料污染已演变为一场系统性、跨国界的危机,其对废弃物管理能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尤为突出。— 1 —塑料贸易与污染现状2023年,全球塑料产量达到4.36亿吨,贸易额超过1.1万亿美元,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5%,超78%的塑料制品参与国际贸易,贸易量达3.23亿吨。塑料虽有力驱动全球各行业增长,却让地球环境和生态付出沉重代价。人类迄今生产的塑料中有75%沦为废弃物,最终大多流入海洋和生态系统,造成超1.5万亿美元环境社会成本。塑料污染导致每年至少1400种野生动物受负面影响。全球98%的塑料来源于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且塑料废弃物常跨境流动。报告强调,这类污染正威胁粮食安全与人类健康,对应对能力薄弱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沿海地区造成的冲击尤为严峻。Ocean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