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涛:13年行业老兵,深度剖析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4大误区

作者: 废塑料新观察
发布于: 2025-05-07 18:46
分类: 行业资讯

塑料污染治理已成为全球环境议题的核心之一 。我国一直积极主动的行动并出台很多指导文件,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整个的治理工作,中央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理解、行动并未达成完全共识,这些认识的不同使得本来就复杂的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变得乏力分散。

《废塑料新观察》2月刊中,资深企业家常涛接受了专访。常涛先生深耕塑料污染治理领域13年,凭借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力,撰写了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4个误区:目标误区、执行误区、治理误区、循环利用误区一文,深入探讨了目标、执行、治理和循环利用四大方面的常见问题,为我国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常涛

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专家、中国合成树脂协会专家、中关村天使百人会发起人之一,PCR自律组织轮值主席




识别二维码,订阅月刊



本文从目标设定、执行重点、治理手段和循环利用四个维度剖析当前的一些误区,并提出系统性反思。本文作为”常涛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是希望引发大家的思考,抛砖引玉。后续会就具体的每个问题逐步地展开讨论。也许本文有些实际情况,会引发读者不适,但是我们还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起讨论和分析,期待更接近真相。

— 1 

目标误区

塑料污染治理的核心目标究竟是"去塑化(替代,降解)"、"减量化"、"资源化",还是"防泄漏",这一根本性问题尚未形成共识。

先说结论吧,不用塑料以及减量是不现实的,越来越多的使用塑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它有独特的成本优势和产业优势。这是成本优势带来的塑料作为一种材料的竞争优势。换句话说不用塑料以及减量使用即使做到,整个社会也会付出更高昂的成本。

资源化是治理好塑料污染的结果,不是目标。当然资源化的过程管理、追溯、标准等等也还有很多工作没有明确,需要投入不少精力去加强,但是它并不是我们塑料污染治理的目标。塑料污染治理的目标核心是针对塑料本身以及次生污染的环境“防泄漏”,具体展现形式是三个:

1、防止塑料直接泄漏在环境中,形成微塑料,直接污染食物和水源。

2、防止塑料回收后资源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在环境上的次生泄漏。

3、防止塑料资源化过程中由于工艺水平不达标,不易监管,导致的再生塑料的质量参差不齐,以次充好而对人体造成隐形伤害。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达8000万吨,回收率约30%(国家发改委数据),但环境泄漏量仍高达百万吨级(UNEP《全球塑料评估报告》)。这说明单纯追求"减少用量"或"提高回收率"并不等同于控制环境污染。

抓高回收率掩盖了低环境效益。例如,农膜回收率虽超60%(农业农村部数据),但残留地膜仍导致每年超20万亩耕地减产;快递包装回收率提升至50%(国家邮政局),但微塑料污染已渗透至人体血液(《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研究证实)。

因此,治理塑料污染目标应聚焦"全生命周期环境泄漏防控",而非简单追求回收率,减量替代率。建立"泄漏追踪-阻断泄漏-高值化利用"的系统思维模式,并形成全链条治理框架,制度,甚至立法。
— 2 

执行误区

当前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唯回收率论”倾向。回收率高是好事,也需要努力提高,但是对于对环境泄漏防治工作并重的理念上,十分欠缺。

同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塑料进入垃圾焚烧发电也等同于环境友好处置和资源化,这明显是一个误区。它使得我们的很多工作被粗暴的简化,并赋予合理的说辞。事实上,2022年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占比已达58%(住建部数据),但塑料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8%(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焚烧设施二噁英排放浓度虽达标(0.1ngTEQ/m²),但WHO建议标准为0.01ngTEQ/m²。典型案例显示,深圳市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二噁英含量超背景值12倍(《环境科学研究》2021),杭州市焚烧厂飞灰中微塑料含量达1.2万粒/公斤(浙江大学研究)。这些塑料真的无法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吗?我们不能出台一些政策这制度使得这些塑料被回收再利用吗?这值得深思。

当然塑料的资源化的主要形式是再生塑料。这个部分也有不少误区。

大举建设资源化后处理工厂,认为资源化处置的产能足够就可以引流废塑料到这些地方。同时,由于满足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诉求,使得整个执行的侧重点偏向后端处置。这不是不好,而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它只能解决塑料里面相对高价值的废塑料的流向问题,例如PET,PP,PE等等。这些废塑料的剩余价值可以覆盖收集,运输,分拣的成本,所以依旧存活并发挥着作用,给人一种假象,似乎市场化可以调节全部的废塑料。而事实是,那些低价值的塑料,或者分拣成本比较高的塑料,例如,塑料袋、塑料软包装、纸塑等复合塑料包装、无纺布袋、湿纸巾等等就会很难分离出来,最终进入焚烧,填埋。

这警示我们:单纯依靠终端处置无法解决污染问题,思考针对不同塑料建立有效的封闭回收网络是问题的关键。能市场化的如何管理,不能市场化的如何制定政策使其具备市场化要素,最终分门别类建立"封闭回收系统-安全处置"的全链条防控体系。
— 3 

治理误区

环保部门拥有塑料污染环境泄漏的执法权。尽管生态环境部2023年专项督查关停非法塑料作坊2.3万家,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调研显示,非正规回收渠道仍处理着38%的塑料废弃物。其根本原因在于:-正规企业处理成本达2500元/吨,而小作坊仅需800元/吨-城乡结合部每吨废塑料分拣收益超400元/吨。(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研究所数据)

完全市场化的回收体系使得这些废塑料作为原料流向不确定,或者说有更多意愿流向小作坊。我们的误区在于,完全依靠环保督察,而环保督查很难做到常态化监管,这使得治理环境泄露方面,力不从心。其实,长效机制设计得好,是不需要过多监管的。

“大禹治水”式治理启示我们:应建立“疏导型”治理体系,而非后端执法型体系。通过重构回收经济激励机制,让小作坊无法获得原料才是根本上解决小作坊问题的方法。
— 4 

循环利用误区

当前对同级利用存在认知偏差。目前,主流的观点是认为能利用就是好的。并没有发力在如何梯次利用,也就是能同级就同级,能不降级就不降级,能高质量处置就高质量处置方向上。

当然,这跟塑料品类繁多,甚至改性配方复杂有关。但是这方面没有专门的制度保障高质量发展,那么,循环利用就一定会朝着低成本,低投资,粗放工艺的处置方式发展。看似,也解决了一次循环,但是后续的下次循环成本更高,整个社会将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

我们不能只考虑一次循环的问题,还要考虑能不能永续循环的问题。这也是我不认同再生产品使用再生料100%比例的原因。因为它不利于第二次,第三次的循环利用。

以食品级PET为例。目前我国几乎废饮料瓶都在降级使用(有立法原因,有成本原因)。降级利用(如化纤制品)碳排放为原生塑料的70%。同级利用(如再生食品级PET)碳排放仅为原生料的30%(《Science》生命周期分析)。其实影响远不止碳排放,PET做成化纤以后,很难继续循环,所以我们需要不断使用原生PET,这消耗了大量的石油。

另一方面,化纤,纺织,服装企业为了满足自身企业ESG目标,使用再生料,但这些再生料并未从应该的废旧纺织物上平级而来,而是从市场上购买食品级废PET瓶(因为这样成本低)。如此以来,谁会去思考把复杂的废旧纺织物回收利用?试想一下,如果国家要求同级使用,那么他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废旧纺织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建设起来。缺乏这样的政策使得,看上去“他们”很环保,可是是这样的吗?这值得深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再生率不足5% (中国塑协数据),而欧盟已立法要求2030年PET瓶再生料占比达30%。同时,这是一个带有不达标明确罚则的强制要求。

当然,为何同级转化没有在市场化的基础上自然产生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同级处理废塑料,成本要高昂得多。成本的上升使得这个材料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也失去产业投资价值,和新工艺的研发意愿。在环保材料上,成本高就该被淘汰的市场法则不应该被政府所适用。这也是有关政策总是被冠以干扰市场的帽子难以推进的原因。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这又回到了本文第一个观点。我们要管控的是对环境的泄漏。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应该是社会综合成本,和全社会的环境综合治理成本。貌似同级再生料使得产业链某个环节,某个企业的成本上升,但是能够循环很多次,能够让再生料合理梯次利用是全社会成本最优的选择。有很多塑料全生命周期社会综合成本的研究资料可以从理论上做出判断。那么,如何兼顾社会综合成本,又平滑个体企业的成本是值得深入讨论和深思的。坚定的推动同级利用制度,是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中少有的、普适的高效政策工具。

图片

信息咨询,老朋友请联系工作人员,新朋友请扫码咨询


废塑料新观察

图片
图片


2013年9月成立以来,《废塑料新观察》公众号凭借其专业、深度的内容,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成为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信息平台。如今,在积累了12年的粉丝基础后,2025年起,《废塑料新观察》正式推出月刊,这不仅是对传统媒体价值的回归,更是对行业深度需求的精准把握。
目前,《废塑料新观察》已构建起“周报精选+月刊深度”的全媒体矩阵,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信息服务。

✅ 周报:“废塑料新观察”每周日发布,“再生PET新视界”每周一发布,一周聚焦,深度剖析行业热点与趋势!

image.png

image.png

✅ 月刊:1期/月深度专题,打造行业前瞻智库,引领废塑料行业战略新方向!

图片

2025年1月刊

图片

2025年2月刊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废塑料新观察
分享

推荐文章

  • 2025-10-20
    废塑料新观察
    扫描上方二维码,提交建议10月17日,加州总检察长罗布·邦塔宣布,对三家塑料袋制造商提起诉讼。由于该州回收系统实际上无法处理塑料袋,这些公司将其产品标注为“可回收”的行为构成了虚假宣传。与此同时,另有四家公司就类似指控达成和解,此类误导性营销直接加剧了塑料污染。图:加州总检察长罗布·邦塔 (Rob Bonta)— 1 —加州起诉3家,和解4家塑料袋制造商 邦塔17日正式起诉 Novolex Holdings LLC(全球最大食品包装生产商之一)、Inteplast Group Corp 与 Mettler Packaging LLC,这些公司在袋子上贴上“追箭头”符号和其他误导性可回收性声明,指控其违反《环境营销声明法》、《虚假广告法》和《不正当竞争法》。检方指出,这些公司无法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其在加州贩售的塑料袋有被实际回收。与此同时,加州与 Revolution、Metro Poly、PreZero 以及 API 四家公司达成和解。根据协议,这四家公司将停止在加州贩售塑料袋,并支付总计超过170万美元,其中包括110万美元罚款与63.6万美元的律师与诉讼费用。邦塔在记者会上表示:"这些公...
  • 2025-10-20
    废塑料新观察
    杨宏训(伟易达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注塑部门 品质总管)个人简介伟易达电子实业有限公司隶属于上市跨国集团伟易达(HKSE:303)。集团成立于1976年,在14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办事处,于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德国、美国、加拿大设有产品研究及开发中心。伟易达着力投资产品研究及开发,旗下拥有电子学习产品、电讯产品及承包生产服务,40年产品品质坚持,使伟易达获业界和消费者高度认可和信赖。ChinaReplas报告主题PIR材料的精益管理报告精选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高效、环保地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伟易达电子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子学习产品、电讯产品及承包生产服务供应商,始终秉持“品质与环保并重”的理念,在注塑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废料的精细化分类与高效回收利用,树立了行业绿色管理的新典范。在注塑生产过程中,伟易达在注塑生产过程中将废料分为三类,并分别采取科学合理的回收方式:1. 机边水口料:即时回收,高效利用通过机械手将产品与水口料一同吸出并自动分离,水口料直接落入水口机进行粉碎。根...
  • 2025-10-20
    废塑料新观察
    扫描上方二维码,提交建议传统的回收方法在处理复杂、受污染或多材料混合的塑料流时往往效果有限。随着欧盟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溶解回收作为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正逐渐受到重视。在欧盟废物管理层级框架下,溶解回收被归类为物理回收,直接助力塑料循环性。物理回收的核心优势是保持聚合物链完整,使这一高价值工程材料可重新制备利用。近日,欧洲塑料回收协会(Plastics Recyclers Europe)发布了溶解回收白皮书,从技术原理、实际应用、效益与考量、政策框架等维度,客观梳理溶解回收技术的核心价值与发展路径。如需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1 —两种工艺类型 溶解回收是一种利用溶剂对塑料废物中的聚合物进行物理分离的回收技术。该技术不涉及化学反应,能够保持聚合物链的完整,并通过溶剂的重复使用实现高效纯化。 (1)聚合物定向溶解提纯(主流工艺) 利用聚合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从均质混合物(如相容聚合物共混物)或非均质混合物(如复合材料、多层材料)中选择性溶解目标聚合物,其余成分不溶解,再通过过滤等方式分离,最终得到高纯度目...
  • toolbar
    联系电话:010-62665052
  • toolbar
    联系邮箱:huyang@gjjy55.wecom.work
  • toolbar
    toolbar
  • toolb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