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塑料治理的下一解法:塑料分解酶技术能否担此大任? | 海洋塑料污染防治论坛,9月4日·宁波

作者: 废塑料新观察
发布于: 2025-06-12 15:42
分类: 行业资讯

中国“强制使用再生塑料”时代第1展

2025年9月3-5日·浙江宁波

点击上图注册观众,8月底前免费参加

当我们漫步于海滩,望向无边无际的蔚蓝海面,或许难以想象这片美景背后正酝酿着一场生态浩劫。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平均每分钟就相当于一辆满载的垃圾车倾倒入海。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接近6000万吨,其中部分经河流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极大威胁。

这些塑料从一次性购物袋、包装膜到废弃渔具,被海浪撕裂分解成微塑料(粒径小于5毫米),在水中无处不在。研究显示,我国渤海、东海等海域的微塑料浓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它们不仅污染水体,还进入鱼类、贝类体内,最终可能回到我们的餐桌上。中国海洋大学曾在东海鳗鲡体内检测到多种微塑料残留;另有研究在长江口中华鲟体内检测出含有尼龙微粒,表明微塑料已深入食物链底层,对濒危物种构成威胁。这场看不见的污染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海洋生态的根基。

从最小的浮游生物到最大的鲸鱼,几乎所有海洋生物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塑料的威胁。误食塑料导致饥饿、消化系统损伤,甚至死亡;而塑料缠绕则成为海龟、海鸟和海豹等物种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微塑料通过浮游动物进入食物链,并在各个营养级中层层累积,释放出双酚A、邻苯类等有害化学物质,扰乱激素系统、抑制繁殖能力,最终影响整个种群的稳定性和生态结构。与此同时,珊瑚礁、海草床等重要海洋栖息地也深受其害。塑料碎片覆盖在珊瑚表面,阻碍光照和氧气交换,诱发白化现象并增加疾病感染率。更为隐蔽的是,塑料在降解过程中不断释放添加剂,逐步改变海洋水体的化学组成,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发育与生理平衡。

这一生态链的扰动最终也影响人类自身。通过海产品消费,微塑料及其吸附的毒素进入人体,带来潜在的内分泌紊乱和致癌风险。塑料污染已不再是“远在深海”的问题,而是直击我们食物安全、健康保障乃至沿海经济发展的现实挑战。
— 1 
海洋塑料危机,传统清理手段为何无能为力?

应对海洋塑料,过去我们依赖的是人工清理、海洋浮筒拦截装置等传统方式。然而,在浩瀚无际、动态流动的海洋面前,这些方法如同螳臂当车。

例如,荷兰“海洋清理计划”部署的漂浮屏障只能在局部水域起效,面对体积细小的微塑料几乎无能为力。国内也有类似努力,如阿里巴巴公益平台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河长制+智能垃圾拦截系统”,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无法触及深海或微粒层级的塑料污染。

更糟糕的是,一些“清理”行动在无意中可能造成生态次生伤害:浮筒可能搅动海底沉积物,释放有毒化学物;网捕设备可能误伤海洋生物,尤其是鱼苗、珊瑚、浮游动物。

面对海洋塑料碎片化、隐形化的特性,全球科学界正将目光转向更前沿的生物降解解决方案——酶技术

— 2 
“吃”塑料的酶登场,生物科技的新解法

酶,是生物体内加速化学反应的天然催化剂。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森林分解落叶,过去从未被认为能“啃动”塑料。直到2016年,日本京都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坂井伊德氏菌(Ideonella sakaiensis)”的细菌,能分泌一种酶“PETase”,可分解常见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即矿泉水瓶、食品包装的主要成分。

PETase能剪断塑料长链分子,使其还原为易被吸收的小分子,为塑料回收提供了“生物分解入口”。其效率甚至超过自然界任何已知的塑料分解机制。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开启了“人工定向进化酶”的研究浪潮。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浙江大学开发出改良型“PET水解酶”,其分解效率比天然酶提升近百倍,可在温和条件下快速降解PET薄膜。此外,深圳清华研究院的团队也在研究酶催化的聚乳酸(PLA)塑料回收技术,为未来可降解塑料闭环回收提供了范本。

— 3 
酶如何“吃塑”?从分子到产业的转化路径

那么,“塑料分解酶”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如分子剪刀般,精确识别并剪断塑料分子链。通过结构改造,科学家可以优化其工作温度、稳定性和亲和力,让它在复杂环境中也能稳定“吞塑”。

英国庞德学院的团队曾将PETase与MHETase融合,合成“超级酶”,其分解效率提升两倍以上。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亦借助AI辅助蛋白质结构建模,设计出能在高温下活跃的变体酶,更适用于工业回收流程。

国内的“酶+回收”应用也在起步产品质量媲美石化原生料。试验证明,平均一个塑料瓶的回收再利用周期缩短至24小时以内。此外,复旦大学正在研究“可编程酶系统”,通过基因回路设定酶的激活和停用条件,为酶技术的大规模环境应用植入“安全开关”。

— 4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将酶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化应用,面临诸多实际问题:
  • 技术扩展性:海量塑料废弃物处理需配套建设高通量生物反应器,保持酶催化稳定性;
  • 成本问题:尽管酶法较环保,但与传统熔融回收相比,其初期投入和运营成本更高;
  • 法规限制与生态风险:释放工程微生物至自然水体的生态安全、跨境技术许可、行业标准尚不明晰。

针对这些挑战,欧盟、日本及中国均在布局生物降解酶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中国也已将“高效可控降解酶”纳入《“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共建“塑料生物降解技术验证平台”。

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出发,酶技术带来的回收闭环也可能孕育千亿级产业。2024年,中国环保部数据显示,我国再生塑料利用率首次突破30%,其中生物降解材料比重持续上升,PET回收产能大幅增长。未来,酶技术或将成为循环经济的新支点。

— 5 
赋能未来:酶技术的全球协作与公众教育

塑料污染是全球性问题,酶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合作。目前,美国能源部、生物塑料创新联盟(BPIA)、欧盟地平线计划等都将生物降解酶列为重点资助方向。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塑料生产与消费国之一,近年来也逐步参与国际平台。

除了科研与企业的努力,公众教育亦不可忽视。近年,中国许多中小学在“科普进校园”活动中引入塑料污染与酶降解知识,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短视频平台上的“微塑料解说”、“一瓶PET的循环之旅”等内容也让公众更易理解科技与生态的联结。

唯有科学、企业、政策、公众四力合一,才能真正推动“吃塑酶”技术走入现实,打造一个塑料减量、资源可循环的未来蓝图。

— 6 
海洋塑料污染防治论坛
01

论坛安排

论坛时间:2025年9月4日上午

论坛主题:“以旧换新”:建立渔具网具闭环回收体系

论坛地点:浙江·宁波·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

02

会议议程(拟)

时间

主题内容

13:30-13:40

嘉宾致辞

13:40-14:00

中国渔具网具遗弃海洋现状与以旧换新创新路径探索

——拟邀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

14:00-14:20

科技赋能海洋塑料回收,打造高值化再生链条

——拟邀瑞涵环境/特普爱/东莞国亨/宁波坚锋/浙江沃府等

14:20-14:40

从海洋到纺织,废弃渔网的绿色重生之路

——拟邀睿莫环保/金发科技/浙江英瑞特/三叉戟新材料等

14:40-15:00

再生塑料含量的可追溯性要求(海洋塑料)团体标准和数字化追溯平台搭建——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

15:00-15:20

海岛渔业社区海洋塑料及废弃渔具治理实践

——拟邀舟山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等

15:20-15:40

废旧渔网具回收处理利用协作组成立仪式

15:40-16:00

问题沟通和交流


03

参会对象

行业协会、机构代表:行业协会负责人,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协调各方资源,促进行业自律与健康发展。

企业代表:关注废弃渔具回收利用与以旧换新制度对自身业务的影响,探索绿色转型路径,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科研机构专家:长期致力于海洋塑料污染研究、塑料材料研发、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专业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为论坛提供专业的知识支撑与技术指导。

↓↓↓点击下图,注册ChinaReplas第8届中国国际塑料循环展观众,提前锁定论坛名额:

04

论坛亮点

实践成果展示:相关协会、机构将深入剖析中国渔具网具遗弃海洋的现状,结合真实数据与案例,展现行业的痛点与紧迫性,同时分享回收再生领域的创新举措与最新成果,为参会者提供借鉴。

多元技术方案:邀请行业前沿企业,携各自在废弃渔网及海洋塑料回收再生方面的核心技术与成功经验登场。从不同技术路线出发,全方位呈现如何将废弃资源转化为高值化产品,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多方合作交流:汇聚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搭建开放式交流平台。各方就政策支持、产业协同、技术研发等关键议题深入探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同探索海洋塑料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最优解。

05

ChinaReplas展会同期论坛
展中设有多个专业论坛,为不同细分领域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提供精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全方位展示塑料回收与再生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

1、塑料中空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与PCR应用论坛

2、CPRRA-DfR2025塑料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标准培训

3、ChinaReBaling2025第五届塑料回收打包站与分拣中心论坛

4、WEEE-Replas2025电子电器塑料回收与应用论坛

5、Fibreloop 第二届PET纤维到纤维论坛

6、IM-Replas2025PCR(消费后再生塑料)注塑论坛

7、海洋塑料污染防治论坛

8、TEP-Replas2025塑料再生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论坛

(持续升级,有需求请联系组委会)

图片

信息咨询,老朋友请联系工作人员,新朋友请扫码咨询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废塑料新观察
分享

推荐文章

  • 2025-09-25
    废塑料新观察
    扫描上方二维码,提交建议随着全球塑料循环经济的推进,再生塑料正不断突破传统应用边界,从奢侈品包装到运动鞋、从家居装饰到食品饮料包装,行业正迎来一波技术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本文介绍了近期在和各行业发布的几个最新案例,展示了再生材料在高端消费品和日常生活中加速落地的趋势。 — 1 —化妆品包装:奢华与环保并行 Eastman携手Toly推出全新Gemini化妆盒,采用Cristal One Renew IM812树脂,可实现最高100%认证再生成分,同时保持玻璃般的高透明度和高端美感。这一包装材料不仅通过了EPBP、APR、RecyClass等认证,还完全兼容现有PET回收体系。 此外,Eastman还与PET包装专家Doloop合作,推出首款100% rPET饮料瓶,在性能和外观上与原生PET无异,标志着饮料行业迈向可大规模应用的闭环解决方案。 新的 Gemini 紧凑型展示了品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保持消费者期望的高端美学 — 2 —运动鞋:高性能与可回收并重 Envalior将其Arnitel高性能聚合物应用于Norda新一代越野跑鞋001A的中底,带来30%的能量回弹提升和...
  • 2025-09-25
    废塑料新观察
    阮正峰个人简介浙江普凯新材料有限公司  新材料片材事业部 总经理  阮正峰  ChinaReplas报告主题rPET片材产业交流及应用 报告精选rPET 片材产业依托成熟的回收体系与技术升级,正成为聚酯行业中兼具环保价值与市场潜力的细分领域,同时也面临着政策、技术与应用的多重考验。 加工环节,技术聚焦特性粘度、外观颜色与安全性三大核心控制,采用适配原料、优化工艺参数等方式保障产品性能;物理法加工使其回收体系易监管、产品易追踪,且可像新料般改性增强,同时设备升级突破瓶颈,降低制造成本。 市场现状呈现 “大行业、小细分” 特点,中国聚酯产能占全球超 60%,但 PET 片材占比不足 6%,不过年增速超 10%,曾借 PVC 替代等契机爆发;国内 rPET 回收体系成熟,片材下游应用覆盖食品、日用品包装及周转托盘等,性价比优势显著。 下游拓展受政策与品牌驱动,欧盟明确 2025/2030 年再生含量要求,中国 “双碳” 目标及可口可乐等企业的使用承诺形成推力,同时片材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企业还布局循环产业园构建闭环。 未来,行业将走向回收精准化...
  • 2025-09-25
    废塑料新观察
    扫描上方二维码,提交建议在塑料废弃物不断累积、环境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将复杂塑料垃圾气化(gasification)直接转化为化工原料成为业界与学界共同探索的方向。近日,全球影响联盟(Global Impact Coalition,GIC)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以及BASF、Clariant、Covestro、LYB(LyondellBasell)和Suez等公司,宣布了一项校企联合研究,旨在评估塑料废物气化过程在技术与环境层面的可行性。这项合作既代表了行业向“循环与净零”(circular & net-zero)迈进的重要一步,也暴露了多个关键的技术与经济瓶颈。 — 1 —项目概况 合作方:GIC、ETH Zurich,以及化学与材料企业 BASF、Clariant、Covestro、LyondellBasell 与 Suez。 研究内容:将混杂的塑料废物(包括含杂质、污染程度不一的废料)通过气化生成合成气(syngas,主要是氢气与一氧化碳),然后进一步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工基础原料。这些原料可用于生产塑料、洗涤剂、涂料、纺织品等。 ETH Zurich 将负责技术经济(techno-economic)评估和环境影...
  • toolbar
    联系电话:010-62665052
  • toolbar
    联系邮箱:huyang@gjjy55.wecom.work
  • toolbar
    toolbar
  • toolbar
    返回顶部